近年來,我國生豬和豬肉價格大幅波動,不僅阻礙了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居民肉類消費和生活福利產生了嚴重影響,生豬和豬肉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國生豬和豬肉價格波動具有怎樣的特征?來自市場的正面消息或者負面消息是否會對國內生豬和豬肉價格的波動帶來不同影響?國際豬肉價格能夠有效地傳遞到國內市場嗎?國際豬肉價格、國內豬肉價格、國內活豬價格的基本統計特征顯示,三個價格序列均呈右偏非正態分布。利用變異系數對樣本期間的價格波動大小進行測度表明,國內活豬價格波動幅度最大,為6.64%,其次為國際豬肉價格,為5.11%,國內豬肉價格波動最小,為4.41%。利用Engle-Granger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結果表明,無論是國際豬肉價格與國內豬肉價格之間還是國內豬肉價格與國內活豬價格之間,均不存在線性協整關系。為了進一步考察國內外生豬和豬肉之間是否存在非線性均衡關系,利用TAR和M—TAR模型,分別設定門限值為零和對門限值進行估計兩種情況,共四種情況分別對國際豬肉價格與國內豬肉價格之間以及國內豬肉價格與國內活豬價格之間是否存在門限協整關系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無論是國際豬肉與國內豬肉之間還是國內豬肉與國內活豬價格之間,均不存在長期門限協整關系。這說明豬肉的國際市場價格不能有效地傳遞到國內市場,國內生豬市場與豬肉市場之間也無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 分析造成國內外生豬和豬肉市場缺乏長期均衡關系的原因,作者認為,雖然我國自2008 年開始成為豬肉凈進口國,并且近幾年豬肉進口量逐漸增大,但豬肉進口占國內市場消費的比例一直很低,豬肉進口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不大。同時,由于國內生豬和豬肉市場發育不健全,市場結構不完善,市場流通效率低下,生豬期貨市場缺失,全國性生豬、豬肉批發市場尚未形成,市場信息傳導不充分,從而阻礙了國內生豬產業市場價格的有效傳導。 為減緩國內生豬和豬肉市場價格波動,建議政府從如下幾方面著手,完善生豬和豬肉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其一,完善生豬、豬肉供需和價格信息平臺建設,改善市場環境,培育區域性和全國性的生豬和豬肉批發市場,探索生豬和豬肉期貨試點,鏟除產銷銜接的障礙,提高流通效率。其二,短期價格傳導分析的結果表明,國內活豬價格變化是國內豬肉價格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由于生豬是生豬產業鏈的上游,生豬價格是豬肉價格變化的推動力量,因此價格調控的重點應放在生豬價格的調控上。應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場和農村養豬合作社,積極推動生豬價格保險,提高生豬生產者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加強對生豬定點屠宰場的監管,杜絕壟斷市場、壟斷價格等欺行霸市行為;取消地區性生豬和豬肉流通限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價格傳導效率。其三,規范豬肉銷售市場,防止哄抬價格行為,通過價格預警機制適時收儲和投放國家豬肉儲備,建立針對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補貼制度。 (作者:林學貴 重要商品預測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