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國家數據局 微信公眾號
破局數據要素市場化
攻克數字建設難題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更是數據工作“改革攻堅年”。在此重要節點,如何持續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對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建設的統籌,不斷完善政策制度與體制機制,重點攻克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進程中的難點、堵點、痛點,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釋放數據價值的關鍵突破口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據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公共數據資源作為要素投入生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巨大價值。麥肯錫公司預測,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將帶動GDP增長0.2%。

用“數智化”等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成為我國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省近年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圖為在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葉片分廠,中小葉片智能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在安裝卡緊汽輪機葉片。新華社
“今年,數據價值將會實現真正的大爆發。”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對本報記者表示,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高速發展,這是數據價值變現的重要途徑之一。人工智能大模型相當于“倍增器”和“發動機”,把數據“灌”進去,就會產生出動力。
3月1日,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凡是已經授權、計劃授權運營的公共數據資源產品,需要到該平臺上進行登記。這標志著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面對公共數據在早期市場化中存在“流不動、供不出、用不好”的問題,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數據要素處處長王璟璇告訴本報記者,在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要鼓勵更多黨政機關、公共服務機構通過共享、開放、授權運營方式對外供給產業發展所需的公共數據。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上線后,全社會都可以了解、查詢哪些公共數據對外進行了開發利用以及形成了哪些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未來用數單位還可以提交申請用數需求,促進供需對接。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發布的《數據要素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7月,我國已有243個省級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線數據開放平臺,各地平臺上開放的有效數據集達370320個,與2023年下半年相比,新增17個地方平臺,平臺總數增長約8%。
數據價值化,要在場景應用中得以實現。公共數據是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和“加速器”,其開發利用不僅為市場提供基礎資源,還通過場景創新帶動全要素流通。
山東青島真情巴士集團打造的充電精益化數據產品“青益充”,實現了公交車輛運營數據、國家電網波峰波谷時段數據等公共數據與“特來電實時充電狀態數據”等九類數據深度融合,預計每年可節約充電成本970余萬元;福建省依托省市兩級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平臺,接入全省2000余個政務信息系統、匯聚1800多億條有效數據,目前平臺日均批量交換數據1.5億多條,有效支撐各地各部門800多個應用場景。
目前,我國數據產業呈現出儲量大、增長快、多元化、應用廣的發展特征,以政務、金融、互聯網、交通電力為代表的行業持續深化數據要素的發展與應用。艾瑞咨詢預計2024年全年市場規模將達1662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有望達2042.9億元。
在促進產業協同中實現放大、疊加、倍增效應
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解決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需要構建良好的供數、用數生態,實現數據要素在促進產業協同中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而構建良好供數、用數生態,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對于進一步深化企業數字化轉型、挖掘數據要素在產業協同中潛力,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
目前,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持續加深,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相關數據顯示,98.8%的中小企業已經開始數字化轉型,但62.6%的中小企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早期階段。實際上,數據的價值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在與各類業務的深度融合中得到彰顯,要以賦能實體經濟為提點,不斷拓展數據應用場景。

在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實驗室,孫元華(左)和同事操作大連港數字化礦石碼頭系統(2025年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勢在必行。”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在推動數實融合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數據,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打通數據從“有”到“用”的過程。比如在消費端,伊利推動“全域、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費者數字化運營,搭建覆蓋400多個數據源的大數據雷達,開發了與1.5億消費者在線協同共創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統,平均用3.5天就可以完成市場洞察,不斷打造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的健康產品。
上下聯動、橫向協同
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隨著國家數據局和各級數據管理機構的揭牌運行,我國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的數據工作體系基本形成。數據基礎制度加速釋放,一批圍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協同治理等方面的制度正在構建。

2025年2月26日,在位于織里鎮的湖州今童王制衣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工人在流水線上加工服裝。該公司是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為一體的綜合性兒童服裝企業,年產銷量達200萬件(套)。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家數據局已發布20余份數據要素領域相關政策文件,激活供數動力,釋放用數活力。未來,還將圍繞企業數據開發利用等出臺新政策文件。
此外,工信部、財政部等多部門圍繞數據流通交易、數據安全與治理、產業融合等出臺了多項政策,持續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
隨著數據要素市場日益壯大,數據資產化探索步伐顯著提速,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方向。從2024年1月1日起,財政部制定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這意味著數據要素從會計報表上開始顯性化,過去被企業費用化處理的數據資產在資產負債表內有了表達。
“《規定》發布以來,各類經營主體均在積極探索數據資源入表機制,激活數據要素市場發展內生動力。”針對數據資源入表存在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上海市委主委邵志清表示,目前各類經營主體均在積極探索數據資源入表機制,激活數據要素市場發展內生動力。但仍存在數據資源的合規與確權難度大,對軟件、系統和數據資源的異同理解尚未達成一致認識,數據資源的預期經濟利益分析論證挑戰大,數據資源的后續支出處理尚未達成一致認識,數據資源審計面臨挑戰等問題。他認為,應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細化權屬證明流程,出臺統一的數據資源審計指南和標準,從而引導企業對數據資源進行更有效的治理。
面對全球數字化競爭的加劇、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工作被賦予了更為重大的使命。對于“十五五”時期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如何激活數字動能這一問題,王璟璇認為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制度。傳統要素如土地、資本等形成的成熟要素市場,均具備兩個特性:要素權屬明晰,在流通中增值。當前國家應加快出臺數據產權制度,從長期看,建議推進數據產權立法工作。
二是推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是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發展目標。應著力構建場內場外相結合、多層次的數據流通交易體系,健全各方收益分配和利益保護制度,建設縱橫聯通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交易。
三是著力增強全社會數據資源創新應用能力。提高各方治數、用數能力,激發更多數據創新應用場景,培育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讓數據要素的價值被更廣泛認可。
四是加強數據要素、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合作。我國是第一個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的國家,我國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中積累的經驗可以更多分享給海外,為全球數據資源共享開發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發展改革報社前方記者 杜壯)
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注重三個關鍵詞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透過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依然是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一。
筆者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及與代表委員面對面交流中發現,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有三個關鍵詞值得關注。
一是產業集聚。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作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談到今年工作目標時,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等表述,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產業集群建設。
在產業集群創新的當下,多位代表委員都在關注兩大問題,一是如何集聚更多的創新資源、高效利用創新要素,二是如何增強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目前多地都在積極尋找破解之策,一些集群以龍頭企業為創新源,一些通過發揮產業基礎或要素稟賦突出優勢,還有的通過融合創新實現進一步轉型升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集群”的關注既表明了加快培育的決心,又提出了重點發展方向。因此,在發揮產業集聚效應過程中,各地要注意在自身產業發展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業關聯性和市場融通性。
二是技術突破。讓更多的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至從“1”到“100”的拓展。從芯片制程的不斷精進,到量子計算的嶄露頭角,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打破了既有邊界,重塑著行業新格局。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提到了“做什么”,也提到了“怎么做”。新質生產力所強調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依然是技術發展重點,而在政策落實上,需要人才培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市場服務、政策性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實際上,只有持續推動技術創新突破,我們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社會進步與民生改善提供不竭動力源泉。
三是產業應用。推動先進技術從“圖紙”登上“生產線”。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詞”備受關注,今年更是出現了多個“新面孔”,比如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這些產業從應用推廣上體現出一些共同點,即具有高度智能、數據驅動、跨領域融合、生產生活效率提升,以及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大等特點。
產業應用的主體是企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對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唯有企業勇立潮頭,新質生產力才能在產業落地中釋放巨大能量。
以“新”提“質”,以“質”催“新”。在“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新質生產力培育讓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也將為開啟新征程筑牢堅實根基。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評論員 杜壯)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