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30多年里,中國經濟以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長,從1978年到2013年,中國實現了年均9.8%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人均GDP實際增長17倍多。
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一個人終其一生實現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國只有56%,美國大約為1倍,日本也僅為10倍,而中國這一指標超過歷史上任何國家。
人們曾經見證過東亞經濟奇跡,而中國經濟奇跡是世界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以這么快的速度持續這么長時間地發展,這一事實舉世公認。
我們認為,隨著人民幣的貶值,中國經濟的下滑,流通性緊張等,十年之后的中國遠超你想象!
一、消費
十一國慶長假期間,平日精打細算的人們吹響了“買買買”的號角,朋友圈開始被旅行、血拼、聚會等各種照片不斷刷屏。這清晰刻畫了中國消費的崛起。
2015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繼續提升,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個百分點。
來自投資人士和經濟學家的預言正在被逐漸證實:中國消費大潮正在迅猛來襲。
“中國現在正處在從世界工廠往世界市場轉化的過程中。”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直言不諱,他列舉了一組令人咋舌的數據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僅在2014年中國各種消費占全球的比重是驚人的:智能手機全球34%的消費在中國,鉆石首飾全球12%的消費在中國,在線游戲是18%,連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費的2%。
“經濟低迷,我們擔心消費下滑,但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的旅游團都變成了全球采購團,大家還在呼喚更多衛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呼喚著更多、更好的服務。這些旺盛的需求在今天還得不到滿足。這就是投資的機遇。”趙令歡透露,最近三五年弘毅80%以上的投資在服務、消費領域。
一份來自華創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如以人口峰值在46歲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消費支出的峰值點,2015-2025中國將迎來45-49歲消費人口高峰。
報告指出,“Y一代”(1980-2000年出生人群)和“她消費”正成為消費群體的中堅力量。“Y一代”(1980-2000年間出生的人群)整體占比目前我國人口的30%,80后注重生活品質,90后屬于主動型消費,均具有較高的消費傾向和超前消費意愿。
同樣的,在互聯網時代,女性消費群體與分享精神對消費的促進效應被不斷放大,引發了萬億級的女性消費產業。
在消費大潮洶涌來襲的當下,跨境電商正進一步火爆,資本輸出與國外優質商品的進口正成為消費投資市場的兩大熱點,可以預見在不久的未來,買全球商品同樣在家門口就可以輕松實現。
值得關注的是,有錢+有閑的服務消費正在到來,中國居民商品的消費支出中醫療護理、娛樂、金融服務保險占比在未來將不斷攀升。消費者正在進入“以收入換取閑暇”的階段,與閑暇相關的服務、娛樂、體驗式消費剛剛起步。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透露,如果未來十年中國消費保持穩定上升的勢頭,到2025年消費支出規模將擴大到10萬億美元以上(以目前價格水平測算),國外消費品制造業有望從中受益。
二、人口
在過去200年,特別是最近30多年來,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在1820、1950、1980和2013年分別是35.0%、21.8%、22.1%和19.0%,總體上在大幅下降。
即便是在1950~1980年,增長幅度也只有0.3個百分點,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中國的人均壽命從約40歲延長到近70歲。
相比之下,1980~2013年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了超過3個百分點,下降速度是前30年上升速度的10倍。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中國總人口為13.6億人,當年出生人口為1687萬人,死亡人口為977萬人。60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5.5%,比2005年提高4.97個百分點;0到14歲人口占比為16.5%,比2005年下降3.77個百分點。
從這一組數字,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判斷:中國在數量上依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出生人口高于死亡人口;老年人口比例快速提高,0~14歲人口快速減少。這就是中國人口的新常態:數量依然可觀,但老齡化加速提高,青少年人口迅速減少,人口結構已經發生值得警醒的重大變化。
一位資深人口專家在布魯塞爾稱中國低于預期的生育率將會導致其人口數量在接下來的十年內達到峰值,這將成為決策者在規劃國家發展藍圖時需慎重考慮的因素。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說,中國人口將會在2025年達到14.13億的峰值,而到2050年中國人口數量卻會比現在還低。
基于這些預測,如何保障勞動力持續供給以實現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專家們表示憂慮。
“我們的研究團隊近期發現,中國人口將會在接下來的十年里達到峰值,這些預測已經被作為背景報告呈遞給領導層,以供制定十三五規劃參考”,張車偉對中國日報記者說。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中國人口在2014年底達13.7億。張車偉團隊預測在2025年達到峰值后,中國人口將可能在2050年左右降至13億。
但張車偉同時表示,盡管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的嚴峻挑戰,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在2013-2030年間將基本保持穩定。
他的團隊發現,中國在2013年至2030年間的年勞動力供給量將會保持在1.493萬至1.698萬間浮動。但到2030年,中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也會持續提高,尤其是研究生畢業人數會不斷增加。
張車偉說:“我們相信,盡管面臨挑戰,但如果有合理的政策組合,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會保障這個國家至少十年的中速經濟增長。”
歐盟委員會官員JorgPeschner稱,中國與歐盟都面臨著同樣的老齡化和低生育率挑戰。他說:“人口紅利為之前的經濟增長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中國和歐盟現在必須轉向提升生產力紅利來維持經濟發展。”
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經濟系退休教授GuntherSchmid警告說,如果中國發展政策還依賴如勞動力等低成本戰略,中國將會陷入困境。
三、房子
過去20年,在經濟快速發展、寬松的貨幣環境及旺盛需求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國內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約11倍,2014年達到12.1億平方米,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增長29倍,2014年達9.5萬億元。商品房二十年累計銷售面積達112平方米,竣工面積達105億平方米。
然而,無論中國的房價怎么漲,總會有一些房地產泡沫即將破裂,房地產市場馬上崩盤的聲音。普通購房者懼于這些聲音遲遲不敢下手,畢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買房花費了自己大半生的積蓄。
事實上,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十年后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說十年后房子便宜,是相對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現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價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后人均月收入是1萬元時,房屋均價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對而言,房屋的價格當然比現在便宜多了。
對比古今中外房價,中國現在的房價處在房價最高時期,以目前的房價,一個年收入8萬元的家庭,全家不吃不喝整整15年才能買得起一套100平米的三居室普通商品房,這個代價是非常高的。
房價如果繼續上漲,社會各方面都無法承受,既然無法承受,房價就失去了上漲的動力,也就是說現在的房價,相對老百姓的收入來說確實已經到頂了。
中國已經實施了十幾年的“土地財政”政策,隨著“地王”時代的結束,“賣地財政”越來越難以為繼,政府部門開始轉變思路,將逐漸從“土地財政”向“物業財政”模式轉變。
也就是向房屋持有人征收’物業稅”的方式取得新的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這無疑會增加房屋所有人的持有成本,降低房屋作為家庭財富的吸引力。
那些目前全國經濟發達的地區,持續吸引外來人口流入,是促使房價不斷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隨著區域經濟開發步伐的加大和產業資本向欠發達地區的轉移,經濟發達地區的總人口在十年內會出現此消彼漲的趨勢,2010年開始的“用工荒”已經是一個苗頭,預計十年內經濟發達地區的外來人口將會是負增長的趨勢,人口的負增長當然會導致房屋需求減少,進而促使房價下降。此外中國社會現在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再過十年,中國社會將會更加衰老,年輕人將成為“稀缺”一代,對房屋的需求將會大幅度降低。
四、現金
紙幣貶值是必然的。80年代中期,50元人民幣相當于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還是很值錢的。可現在50元算什么呢?
假如你現在有1000萬元人民幣,你以為你就可以退休嗎?如果你把這1000萬存銀行里,10年后可能只相當于現在的幾百萬,或許之后還會繼續貶值,如果貶值的速度很快,那么只靠儲蓄顯然是不保險的。
2014年的100元人民幣,購買力是2004年時候的幾分之一?去麥當勞,買到的東西也許差不了多少,但買房子、雇保姆、看病,孩子上培訓班,差別就大了。2004年的時候,深圳保姆月薪是1000元,目前要3500到4000元;好地段差一點的小區,新房子當年是6000元一平米,現在至少要3.5萬了。
目前M2增速是13%,社會財富年增值官方數據是7%(GDP),扣除地方虛報的水分也許只有6%左右,13%-6%=7%,這大概就是中國的真實通脹率。100元錢,連續乘以10個93%,就是10年后的購買力,你算出來了嗎?相當于今天的48.4元。
這種計算的前提,是不爆發經濟危機。我們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后,中國執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M2增長為27.7%(當年GDP增長8.7%),也就是說這一年的真實通脹率大約是19%,現金的購買力理論上一年就打了個8折。
所以,持有大量現金是非常危險的。即便你做銀行理財產品,也低于7%的年收益,相對于7%左右的真實通脹率,你的財富還是貶值。資金量大的可以做信托,達到10%年收益,但如果借錢的企業破產了呢?這個風險顯然非常高。
億萬富豪如果不做投資,30年后可能要吃救濟。其實不光是人民幣和美元,紙幣從來都是貶值的。
五、傳統媒體
網絡媒體進入傳播領域對傳統媒體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
根據Editor&Publisher的最新研究:大約1/3閱讀在線電子新聞的用戶對傳統媒體失去了興趣,電視收視率下降了35%,廣播收聽率下降了25%,報紙購買率下降了18%.
另據美國Paragon研究公司的調查顯示:1998年13%的美國家庭因上網而退掉了訂閱的報紙。網絡傳播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給傳統媒介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新媒體傳播已經越來越被客戶、用戶所重視,傳統媒體如何順應全媒體時代,如何在粉絲經濟下立足并發展,交互性是關鍵,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快而全地完成到達率、實現轉化率,這是當下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課題。
于是很多傳統媒體開始爭相開設訂閱號、服務號、微博、電商,想通過搶占新媒體一席之地,為日后分一杯市場之羹鋪好道路。
報紙、雜志在這種洗牌的年代、顛覆的年代,能活下來的肯定是少數。所以,如果你投資傳媒股,需要瞪大眼睛看清楚了。凡是機制陳舊的,即便講了“新故事”,最終也將是浮云。
但新媒體會崛起,只不過,這種崛起遇上了鼓勵創業的好時代,所以最終會是這樣的:傳統時政類報紙被包養,其核心內容成為禁地;私人背景的新媒體難以介入時政領域,但空間更大的,媒體的服務、娛樂甚至游戲功能,將被私有化,被做大做強。一批新富豪,會在這個領域誕生。
六、地產開發商
雖然大城市中心區房價會持續跑贏通脹,但開發商的好日子結束了。未來10年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是殘酷的擠壓“過剩產能”時代。過去10年眼睛長到頭頂上的從業人員,將開始體會到傳統媒體所經歷的痛苦,絕大部分中小房地產企業會死亡,7成左右的從業人員需要轉行,大量的高管、中層將從“錦衣玉食”的層面,“淪落在風塵”。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接受CNBC財經電視臺采訪時說,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此前瘋狂膨脹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走到了“轉折點”,供應量將超過需求量。
如今的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大鱷爭食的時代,中小房企的生存境遇愈發艱難。隨著行業集聚程度的進一步深入,相對于規模越做越大的大型房企,中小房企的處境可謂“凄涼”,對外,在拿地、銷售等方面要面臨大房企的激烈競爭,對內,融資、轉型等都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雖然2014年底市場出現翹尾行情,但是從2014年全年市場表現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境況顯然已經大不如從前,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全年同比降幅近8%,銷售均價同比跌幅近5%。
與此同時,大型房企的市場份額卻在不斷增加,50強房企的銷售額門檻已經高達140億元。對諸多中小房企而言,繼續尋求規模擴張極有可能碰壁而亡,如何在夾縫中謀求生存空間,已經成為這些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命題。
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銷售業績分布來看,銷售額超過百億的房企出現清晰的斷層,綠地、萬科等七家千億級企業銷售規模繼續擴大,12家企業的銷售規模在300億~1000億元,與第一集團之間拉開了500億元的銷售差距,而100億~300億元的企業則多達61家,競爭異常激烈。
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化東表示,百億企業陣營之間的分化正在拉大,規模房企的規模越做越大,強者恒強的趨勢愈發明顯,銷售額100億~300億元的房企,很多是從區域市場走向全國布局的房企,抵抗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有限,未來也存在不少變數。
由于金融機構為了控制投資風險,中小房企很難獲得開發貸,信托等其他融資渠道的成本又居高不下,中小房企沒了“救命錢”,與大企業在土地市場的拼搶顯得不堪一擊,這就導致了一系列連鎖惡化反應。
在市場低迷時期,中小房企銷售策略并不占優勢,去化難度加大,資金匱乏拿不到可以開發的土地,項目運作陷入停頓,就將面臨資金鏈崩盤的高風險。張化東表示,中小房企最主要的生存壓力,正是來自高昂的融資成本和嚴重的人才流失。
某些財富排行榜上的釘子戶,會瞬間消失,甚至跑路。不信?等著看戲吧。大幕才剛剛拉開。
七、鋼鐵煤炭
隨著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推進以及環評要求日益提高,2015年落后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壓力仍大,鋼鐵、煤炭等行業正在轉型之路上艱難行進。
中國國務院提出到2017年,我國將壓縮8000萬噸產能,其中6000萬噸落在鋼鐵第一大省河北。隨著環保而來的新壓力下,對于鋼鐵行業最直觀的影響之一就是減產,而其中動作最大最典型的要屬河北。
鋼鐵行業人士在介紹時十分感慨,昔日輝煌數十年的“鋼鐵第一大省”,今日已經被“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益)的標簽所取代。
為此河北省壯士斷腕,制定了“6643工程”,即到2017年完成6000萬噸鋼鐵、6100萬噸水泥、4000萬噸標煤、3600萬重量箱玻璃產能削減任務。從鋼鐵行業來說,這幾乎占據了其鋼鐵產能的三分之一。
而與此同時,隨著環評的嚴格執行,鋼鐵企業或許會迎來新一波的關停潮。某不具名業內人士指出,“鋼鐵噸鋼環保成本為100元/噸,但以目前數值測算,每噸鋼坯目前虧損額為250.4元/噸,如果加上環保份額,可想而知,350.4元/噸的虧損會淘汰掉一大批的企業。”
煤炭的減產同樣難以避免。占據中國煤炭消耗總量“半壁江山”的工業領域已經開始面臨專門的節能環保風暴襲擊。
由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編制的《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2015-2020)》已在內部下發,以焦化、工業爐窯、煤化工、工業鍋爐四大重污染領域為重點,提出到2017年,實現節約煤炭消耗8000萬噸以上,減少煙塵排放量5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60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40萬噸。
市場分析則認為,隨著市場和政策對過剩煤炭供應的“擠出”效應不斷加強,供需形勢難以好轉,今后煤價仍面臨下行壓力。
“現在已經有個別地區的煤炭企業主動停產,因為利潤太低,而往后的趨勢是,只有承擔著社會責任的大企業和國有企業或許還能支撐住,而且現在很多企業都在進行‘去煤炭業務’化的進程,從長遠來看,這并不是壞事,畢竟清潔能源才是未來的趨勢。”
此外,鋼鐵煤炭都面臨著殘酷的,消化過剩產能的問題,這個過程需要2到3年左右。但優勝劣汰之后,技術升級之后,這些周期性行業仍然有崛起的機會,所以10年之后很難說。
八、人才
21世紀最昂貴的是什么,人才!
未來的世界將仍然處于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全球的大多數國家都會從武力爭奪走向合作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的經濟格局和經濟環境也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變化。
首先,由于很多不可再生資源儲存量越來越少,甚至面臨枯竭的命運,人類將會尋求其他可代替的資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科技的要求越來越高。
其次,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智能化機器及其他高科技產品將會在更大范圍內及更深程度上取代人工勞動,評判人才的標準將越來越高,造成勞動力市場的變革,一部分人過剩,少量人才稀缺。
最后,根據社會演變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物價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攀升,加之住房費、生活費、教育費、福利保障等方面支出的增加,人們對收入的要求會持續升高。
在這種狀況下,挑戰高薪的人才屬哪四類人?
一是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如總經理、部門經理、營銷總監、人事經理等。經濟是世界的重要主題,企業是經濟的主要形式。企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層的能力。隨著分工的細化,企業資本與企業管理將進一步分離,職業經理人是必然趨勢,尤其是有智慧與經驗并舉的優秀管理人才會越來越很受歡迎。
二是優秀的銷售人員,如各行各業的銷售能手和銷售精英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推廣和銷售機構會越來越多,銷售產品的的渠道和方式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新,這就需要大量對銷售工作充滿熱情、同時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人才。
三是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如高端工程設計人員或IT工程師等。這些年來這類人才絕對數一直在增加,但由于市場的需求量增加更快,導致供不應求。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往往是高附加值的行業,因此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四是優秀的科研學術人才,如科學研究人員及尖端學術精英等。時代的步伐越來越快,科技進步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對研究開發型人才要求更高、更多,尤是在計算機網絡、通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保健食品、遺傳工程等尖端優勢領域。
九、企業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沿海發展戰略一個很重要的舉措是“大進大出”。這一戰略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30多年高速的發展,造就了今天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但必須看到,國際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也需要順應這種變化,轉變自己的發展方式。過去那種‘大進大出’的老路已經難以為繼。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是,必須清醒看到,中國是第一制造業大國,還不是第一制造業強國。從制造業強國這個角度看,我國還有很大差距。在許多領域,我們掙的依然是吃老本的資源錢、技術含量低的“血汗錢”。
因此,在自豪和驕傲的同時,也應當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中國制造2025”,就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戰略之舉。
目前來看,我們進入世界500強的大企業,基本都是資源或政策壟斷型的。從長遠來看,這些企業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真正競爭力,只能代表國家本身的規模和政府對某些產業的壟斷。真正能夠代表未來中國企業競爭力的,還是來自民營企業。
中國未來在國際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營企業的發展。這不是民營企業家個人的前途問題,是中國的前途問題。
如果“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措施得到實施,政府有形之手收回來,市場發揮主導作用,那么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會脫穎而出。到那時,好企業會百花競放,高市值的創業型企業會不斷涌現。
十、創新
外界一直對中國的創新頗有微辭。對中國創新的質疑大概可歸為兩類觀點。一類認為中國善于山寨,侵犯他國知識產權,缺乏獨立創新的能力。另一類瞄準的是中國的創新體制,認為中國政府強力扶持創新的策略起到的效果適得反。
中國到底能不能創新?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給出了肯定答案。報告認為,中國不僅能創新,而且可能成為全球創新的領導者。
預計至2025年,廣義的創新將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貢獻2-3個百分點,占GDP總增長的35-50%。
麥肯錫認為,在中國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債務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回報下降等挑戰的過程中,創新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麥肯錫報告將各行業的創新分為四大類型,即科學研究型創新、工程技術型創新、客戶中心型創新和效率驅動型創新。報告對全球2萬多家上市公司研究后發現,中國企業在客戶中心型創新和效率驅動型創新方面的優勢最大,而前兩類創新的差距較大。
按全球收入占比衡量,中國在其中六個行業已超越了全球同行,例如家電、互聯網軟件、消費電子,并涌現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海爾等各個子行業的全球領導者。
中國巨大的制造業產能成為了效率驅動型創新的基礎,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紡織和通用化學品等資本密集型行業,以及建筑機械、電氣設備等知識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力與日俱增。
在工程技術型創新方面,通過政府大量訂單的扶持,中國的高鐵、風電等部分行業的創新進展相當快,這些行業中獲得政府訂單的企業通過“獲取、消化、改善”國外技術來學習創新。不過在汽車和醫療器械等領域,中國企業的學習機會不多。
而科學研究創新方面,例如醫藥和半導體行業,中國與全球水平的差距較大。
布朗大學教授愛德華?斯滕費爾德《斯隆管理評論》上發表的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的創新經驗》中說,中國可能不是突破性創新或顛覆性發明的典范,但在將創新成果商業化上,沒有其他國家能與之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