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3日召開的2012清華管理全球論壇上,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當今世界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都不短缺,缺的是良好的公共政策。正是最差也最糟糕的政府政策,束縛了這些要素的發揮空間,所以,必須改革。
李稻葵說,今天這個世界到處是錢。美國企業有兩萬億美元的現金在銀行帳戶上睡覺,不知道怎么投資。更不用說美聯儲聯手各大銀行一起印鈔票,不斷產生的大量資金。這個世界也不缺人才,清華大學等高校很多人都在等著創業。技術方面,從生物、人體器官到互聯網,大量的技術已經產生了。資源更不用說,美國很可能幾年之內就能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并且還可以出口。印度尼西亞有 大量的煤鐵礦石,供給非常多,他們抱怨價格太低。
“當今世界缺什么呢?缺的是良好的公共政策,歐洲、美國、日本、英國都面臨巨大的公共債務。”李稻葵說,當今世界最差的最糟糕的就是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必須改革。回顧歷史,政策危機不斷產生,不斷被解決。1890年的英國,當時認為資本主義崩潰了。英國的上議院自發地搞改革,在英國推行最最基本的公共福利,包括基本的住房、公共醫療。1910年美國也是同樣的危機。很多人認為大公司出現以后,小企業就沒有戲了。小羅斯福總統當時就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公共立法。1933年,大蕭條之后,美國人大規模地進行立法,進行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帶來了世界的繁榮。
李稻葵進一步說,最近一次是1980年,當時的市場經濟國家都面臨危機,中國正在搞改革。當時,撒切爾夫人、里根推動的改革,帶來了全球化的種種的繁榮。今天的問題很復雜。既要讓公共財政在收稅方面更加有效、更加公平,同時在支出方面也要更加有效。美國政府70%—80%的公共福利性的、立法性的、權利性的支出都是給了不需要支持的人。真正需要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的這些公共開支卻沒有落實到實處。下一輪增長來自哪里?來自那些在公共政策方面,在經濟政策方面敢于創新,有新的思維,真正的落到實處的地區和國家,在美國還看不到苗頭,沒有看到希望。歐洲整體上也沒有看到希望,還需要折騰,還需要探索。直到新的經濟思維,新的經濟政策落到實處,投資者才愿意投資,技術才會真正發揮作用,市場才能被打開。
“中國也面臨著領導人的換屆。我們衷心希望中國的新的一代領導人,能夠不僅真正研究中國自己過去成長的經驗和教訓,也放眼看世界,真正意識到我們世界最缺的,還是改革。一旦把改革搞對了,其他的問題都會輕而易舉的解決。”李稻葵說,改革最最核心的問題是,很多資金、很多企業家、也有很多市場,卡在了政府的審批環節。審批環節必須加以改革。部分審批要放開,部分審批,經濟里面的沖突要由法院、法律體系來解決。